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正文 第377章 清军第五次入关
    崇祯十五年的冬,风裹着雪粒子,刮在人脸上跟刀子割似的。京畿道的荒路上,一个塘兵连人带马栽在雪地里,马还在嘶鸣挣扎,他冻得青紫的手却攥着塘报不肯松,血从指缝渗出来,把“蓟州陷、白腾蛟死”几个字染得发黑——那是关外清军八万铁骑撞破长城的急报,像块石头,要砸穿这大明的天。

    紫禁城乾清宫里,崇祯帝正对着桌上的《流寇剿抚方略》发愣。李自成在河南攻克了开封、洛阳,孙传庭领兵与其在郏县那边打了快一个月还没歇;张献忠往四川去了,刚破了重庆,听说正往成都挪;卢汝才的人马又在陕南搅事,哪一桩都够他头疼的。这会儿太监把塘报递上来,他扫了一眼,手猛地一抖,朱笔“啪”地砸在案上,青瓷笔洗撞在龙柱上,碎瓷片溅了一地,火星子刚冒出来就灭了,跟这江山似的,透着股没救的冷。

    “传旨!”他声音发紧,却硬撑着拔高了些,“北京九门立刻关闭了!守城的兵都给朕上城,敢偷懒的,军法处置!三大营调进外城,沿着城墙布防,一步都不许退!还有传旨各省立即派兵来京勤王,不得有误!”

    司礼监的王承恩赶紧躬身应着,袍角蹭过碎瓷片也没敢停,低着头往外跑。殿外的风更急了,檐角的铜铃“叮铃叮铃”响,跟哭似的。崇祯帝走到窗边,手指摸窗棂上的龙纹,思绪却飞到了不知哪里。

    谁都知道光守城没用,得调援兵,可眼下这大明,哪还有能调的兵?

    陕西的孙传庭正在郏县跟李自成死磕,天天上奏说兵力不足,哪有余力调兵回援?两军对垒,要是强行把他调回来,军心必乱,届时李自成大军在后追击,恐怕会造成全军崩溃;两广的狼兵战力倒是强悍,可是离得太远,就算圣旨飞过去,他慢悠悠地领兵过来,北京早成孤城了;南直隶是国库的钱袋子,那边的兵一动,江南要是出点事,连军饷都没处凑,这日子还过不过?至于秦良玉的白杆兵正在四川和张献忠大战,更是腾不出手来。

    还有湖广的钱守庸和李明,能打倒是能打,就是不听话。上次差点要进京闹兵变,狼子野心谁看不出来?调他来京,不是引狼入室吗?各地的卫所军就更别提了,平日里被军官们压榨的面黄肌瘦,真要打仗,恐怕没等清军冲上来自己就跑光了。

    对于这些问题崇祯皇帝哪能不知道?然而他也只能是一声叹息而已,听天由命吧。

    果然,十几天后,奏报就回来了:山东派了三千来人,走到德州就停了,说要“看看敌情再走”;山西的援兵更窝囊,刚出太原就撞见几个清军斥候,立马钻回城里关上门,死活不肯再挪一步——这哪是来援京的,分明是来混日子的!

    崇祯帝捏着那些奏报,突然低低笑了一声,笑声里全是苦水:“这就是朕的援兵?这就是大明的兵?”

    笑完了,他盯着窗外的雪,半天没说话,最后狠狠咬了咬牙:“再传一道旨,命吴三桂挑选关宁军精锐兵马火速回防,驰援京畿!”他知道山海关不能空,可眼下京畿危急,也只能赌一把了。

    可他没料到,吴三桂虽然年轻但却是个打老了仗的老油条,比谁都清楚手里的兵是自己的命根子。圣旨到了山海关,吴三桂不敢抗命,却只挑了三千精骑,磨磨蹭蹭地往京畿走。

    他从不跟清军主力碰面,就远远地跟在人家屁股后面,偶尔埋伏上一两个落单的清军斥候,就指挥手下砍了脑袋,用木笼装着快马送回京城报功,既显得“奋勇杀敌”,又能应付差事。可真要让他跟清军真刀真枪地打?他才不干呢,生怕折了自己的家底。

    这边崇祯帝还等着吴三桂的消息,殿外突然传来“咚咚”的脚步声,一个锦衣卫校尉跌跌撞撞地冲进来,脸白得跟纸似的:“陛下!急报!清军分兵了!一路往通州去了,已经过了香河;另一路直奔天津卫,离城不到百里了!”

    崇祯帝身子一晃,赶紧扶住御案才没倒。通州是北京的东大门,天津卫是漕运的咽喉,这两处要是丢了,北京城的粮食供给可就断了,马上就会面临粮食危机。他深吸一口气,声音哑得像砂纸磨过:“再传旨!命通州、天津的守军死守!丢了一城,提头来见!”

    窗外的雪还在下,紫禁城的琉璃瓦上积了一层白,晃得人眼睛疼。崇祯帝望着灰蒙蒙的天,只觉得一股寒气从脚底往上窜,冻得他骨头都疼——他不知道,这道圣旨,还能不能守住大明最后一点念想。

    喜欢穿越明末成饿殍请大家收藏:()穿越明末成饿殍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

    
为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