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正文 第345章 生态农场小麦
    方稷沉默地听着,手中的笔在纸上无意识地划着。昏黄的灯光下,刘大爷粗糙的手指一行行指着账本上的数字,每一个数字都像针一样扎在方稷心上。

    "油菜种子13块,放瓢虫和打药抵了,收油菜的人工"老人叹口气,"这还是我自己干活没算工钱。要是请人,一亩地又得多花80。"

    方稷的目光落在最后那个刺眼的数字上:"-685元"。负号像一把刀,割裂了他所有的理论推演。

    夜已深,方稷却毫无睡意。他在硬板床上翻来覆去,刘大爷那句"咱农民种地,不能做赔本买卖啊"在耳边反复回响。

    第二天清晨,方稷把学生们叫到田埂上。露水打湿了鞋面,所有人都沉默地站着。

    "都说说吧,"方稷的声音有些沙哑,"听到刘大爷算的账,有什么想法?"

    学生们面面相觑。

    李明远蹲下身,抓起一把泥土:"可是生态效益呢?土壤改良、环境保护、健康价值这些难道不算吗?"

    "问题就在这儿!"张薇提高声调,"这些效益对农民来说太遥远了!他们要看的是今年的收成,明年的饭钱!"

    争论越来越激烈。有学生认为应该坚持理念,有学生觉得必须面对现实。

    方稷一直沉默地听着,直到大家渐渐安静下来。

    "你们说得都对。"他终于开口,"我们既不能放弃生态理念,也不能忽视经济现实。"

    方稷立即调整计划:"今天不下田,我们去走访农户。"

    方稷最开始的计算方式,像许多学院派研究一样过于理想化——他只简单计算了每亩小麦换成油菜后的籽粒产量和榨油收入,却忽略了太多隐藏在田间地头的真实成本。

    "教授,您看这个。"张薇拿着小本子,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农户反馈,"刘大爷说收油菜要请人,因为油菜成熟期和小麦不一样,不能等;脱粒要单独准备机械,油菜单独脱粒比小麦麻烦得多;晾晒要占场地,油菜籽容易发霉,必须抢晴天晒"

    李明远补充道:"还有油菜秸秆处理比小麦秸秆麻烦,不能直接还田,搬运和堆放都要人工;榨油要运输到油坊,油渣要运回来当肥料,这些运输成本都没算进去。"

    方稷的眉头越皱越紧。他原以为用油菜籽榨油的收入可以抵消部分成本,但现在看来,光是这些隐性成本就足以吞掉全部预期收益。

    "最重要的是时间成本。"老农李大叔一针见血,"种油菜要多花多少工?这些工夫拿去打工,一天能挣一两百!你们读书人总不算这个账。"

    方稷感到一阵窒息。他想起自己最初的计算:油菜籽亩产180斤,出油率35,菜籽油市价8元/斤看似美好的数字,在现实的复杂性面前不堪一击。

    "不能靠补贴做,"方稷喃喃自语,"那是在建造空中楼阁。"

    但望着眼前绿油油的麦田,想着不用除草剂带来的生态效益,他实在不甘心放弃。这批试验田承载了太多希望——不仅是技术突破,更是一种发展方式的证明。

    "我们再算一遍!"方稷突然站起身,"把所有隐性成本都量化,看看究竟差多少。"

    学生们立即行动起来。一组人去调查农机作业价格,一组人去记录各环节用工量,还有一组人去了解油菜加工销售的全流程。

    三天后,一份全新的成本核算摆在面前。结果令人震惊:考虑所有隐性成本后,生态种植模式每亩净收益比常规种植低近500元!

    "500元"方稷重复着这个数字,"对一个种植的农户来说,这确实是个无法忽视的数字。"

    但就在这时,转机出现了。

    在走访中,他们发现一些农户自发形成的合作模式:几家合用一台脱粒机,轮流使用;合伙购买小型榨油机,降低单位成本;甚至有人尝试用油菜花发展观光旅游

    "也许,"方稷若有所思,"我们不该只盯着单亩效益,而要着眼于整个生产系统的优化。"

    他立即调整思路:不再追求单打独斗的技术完美,而是探索适合不同规模农户的组织模式。

    对小农户:推广互助合作模式,共享设备和劳动力

    对专业大户:开发全程机械化方案,降低人工成本

    对合作社:打造产业链,实现增值收益

    新的方案逐渐清晰:通过多用途开发提高综合效益,通过组织创新降低运营成本,通过产业链延伸提升附加值。

    重点是小麦,这样没有除草剂的小麦其实是可以高于目前的市场价的,但是不能让农户自己找出路,也不能贬低原有的小麦市场,

    方稷意识到,生态种植的小麦本身就是一个高端产品,但必须找到合适的市场定位和销售渠道,既不让农户单打独斗,也不冲击现有市场体系。

    "我们不能让农民自己背着麦子去城里叫卖,"方稷在团队会议上强调,"也不能贬低普通小麦的价值。要建立全新的价值链,农户无法帮这些生态小麦找到出路,这是我们提出的项目,我们要来帮农户想办法。"

    方稷带着生态小麦的样品和检测报告,连续拜访了四家知名婴幼儿辅食企业。会议室里的场景一次次重演:

    "方教授,您的小麦品质确实很好,"某大型食品企业的采购总监推了推眼镜,"无农残、营养指标优异。但是"

    这个"但是"后面总是跟着类似的理由:成本太高、供应量不稳定、消费者认知不足

    最让方稷受挫的是一位资深行业专家的话:"现在母婴市场,妈妈们更认'有机'、'进口'这些概念。您这个'生态种植'很好,但需要时间教育市场。"

    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招待所,方稷看着桌上那些生态农场的资料,心中有些感慨,什么时候才能不会有谷贱伤农的事情继续上演。

    就在这时,bb机响了。方稷找了电话回拨回去,周部长的声音带着难得的轻松:"方稷啊,听说你最近在到处推销小麦?"

    方稷苦笑着汇报了情况。电话那头沉默片刻,突然传来笑声:"你啊,也太不关心部里的动态了!明天上午来部里一趟,有个会你该来听听。"

    喜欢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请大家收藏:()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

    
为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