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正文 第61章 夜行者(四)
    四月的第三个清晨,柔和的阳光轻轻地洒落在案发村庄的白灰砖墙上,仿佛是一种无声且沉重的告别。那光线,似乎想要穿透这平静表象下隐藏的黑暗秘密。

    程望静静地伫立在山口村头的田埂上,宛如一尊雕塑,一动不动。他的视线越过远处蜿蜒的村道和错落的屋脊,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坚定与执着,仿佛想要穿透整个空间,直接看到那个隐匿在夜色中,反复踩点、冷酷无情地夺取他人生命的凶手。

    在专案组临时驻地内,一份厚实的比对文件刚刚被放置在桌上。三省协查部门经过不懈努力,已完成基础数据匹配工作。在嫌疑车型数据库筛查过程中,成功锁定了一名可能涉案的关键人员——李兆辉。

    李兆辉,41岁,户籍登记地为沿河镇。他常年在建筑队打散工,居无定所。自2003年起,便频繁更换手机号及暂住地,行踪十分诡秘。尤为引人注目的是,其出入轨迹曾在2005年6月出现在龙南镇,而这个时间与该镇发生的“夫妻四人灭门案”高度吻合。

    不仅如此,他的各项特征与此前勾勒出的犯罪画像重叠高度超过82。最为关键的是,他的脚码登记为42码,并且曾购买过一双旧款“狼爪”登山鞋,经技术比对,该鞋型号与案发现场提取到的鞋印匹配率高达95。

    “他就是我们要找的突破口。”程望的声音低沉而充满笃定,仿佛在黑暗中找到了一丝曙光。

    “他最近的落脚点在临省三道市,经常在建筑工地上出入,但行踪不定。”林啸快速翻动着反馈材料,神情严肃地说道,“然而,最近三天,他既没有签到记录,手机卡也未曾使用,就好像人间蒸发了一样。”

    “那是他在潜逃。”程望冷静地分析道,“如果他真是凶手,他肯定察觉到我们正在收紧法网。”

    说着,他走到白板前,拿起红笔,在地图上仔细地圈出三道市、沿河镇、龙南镇、山口村之间的轨迹路径。可以清晰地看到,所有发生类似案件的地区,几乎都处于这条环线的辐射半径内。这表明嫌疑人对地形掌握得极为熟练,极有可能借助旧工友、农工网络来藏身。

    “我们要赌一个时间差。”程望将红笔轻轻丢下,眼神坚定地说道,“他还没逃出这个圈。”

    随即,刑侦组迅速分为两组。一组由林啸带队,马不停蹄地前往三道市建筑队,对李兆辉曾工作过的几处工地和夜宿棚屋展开细致走访。另一组则由程望亲自带队,在山口村周边设下严密埋伏。与此同时,他们联动公安机关,对所有出城卡口进行全面的车牌、人脸筛查,不放过任何一丝可能。

    与此同时,技术组对案发前一周的通讯数据展开了地毯式回溯。经过长时间的艰苦排查,终于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信号:案发前晚23:07分,在山口村通信基站捕捉到一个si卡激活信号。经过调查,该卡此前长达7个月未使用,且登记为无实名状态。更为巧合的是,这张卡激活后仅通话一次,时长短短10秒,便迅速关机。

    程望立刻要求紧急调单。他紧紧盯着打印出来的信令切换记录,眼神随着一行行数据逐渐收紧。

    “林啸。”他将记录递过去,手指着关键信息,“看通话地——三道市西南郊,那个你说李兆辉曾搭棚住的临建区。”

    “我明白了。”林啸的声音低沉而有力,他瞬间领会到了这个线索的重要性。

    种种迹象表明,嫌疑人是在案发前从三道市返回山口村,作案后第一时间,便躲入了原本熟悉的旧居工地,然后就此销声匿迹。

    程望果断点头:“准备抓捕。”

    夜幕如同一块巨大的黑色幕布,缓缓落下。江州市局正式下令成立“3·16系列命案”专项收网行动,全权交由程望调度指挥。他带领队伍连夜驱车,风驰电掣般前往三道市。

    凌晨一点四十二分,程望与当地警方悄然抵达临建区。四周一片寂静,唯有铁皮房门紧锁,偶尔传来几声犬吠,打破这夜的宁静。突击队队员们相互对视一眼,眼神中充满了坚毅。随着队长一声令下,队员们如猛虎般破门而入。屋内顿时一阵混乱,在手电筒光芒的交错中,队员们迅速将床上的男子牢牢控制住。

    “身份证呢?”一名队员大声喝问。

    “没带。”男子低声回应,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。

    “叫什么名字?”队员继续追问。

    然而,男子却低头不语,试图逃避。

    林啸见状,快步上前,在屋内四处搜寻。终于,在一个行李袋中找出一张旧相册,里面夹着一张证件照与房租合同,签名处赫然写着:李兆辉。

    “你在山口村干了什么?”程望坐在椅子上,双眼紧紧盯着李兆辉,目光仿佛能穿透他的灵魂,“三口之家,你记得那孩子的眼睛吗?”

    李兆辉沉默了半晌,脸上忽然浮现出一抹诡异的笑容,随后仰头大笑一声:“你们抓错人了,我不是第一次被怀疑。”

    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    “可你这次真的没躲过。”程望的声音冰冷而坚定。

    随后,嫌疑人被押回江州市公安局专案组审讯室。程望主导了整个讯问过程。他并非那种急于从嫌犯口中套话的普通警察,而是如同一位耐心十足的捕猎者,擅长用时间和智慧瓦解对方的心理防线。他深知,对于一个连环杀手而言,最怕的并非罪行暴露,而是自己内心深处的秘密被人看透。

    “你认不认识一个叫张泽民的名字?”程望递过去一张泛黄的照片,那是2001年北川镇被害人的身份证复印件。

    李兆辉的眉角微微颤抖了一下,这个细微的动作没有逃过程望敏锐的眼睛。

    “他的家你进去过。”程望语气平缓,却如同重锤一般砸在李兆辉心上,“你杀了他,拿了他桌上的钱,然后对他女儿……”

    “闭嘴!”李兆辉猛地站起身来,手铐撞击桌面发出一阵刺耳的金属声,他的双眼布满血丝,情绪瞬间失控。

    审讯室里顿时陷入一片寂静,气氛紧张到了极点。

    程望却没有丝毫动摇,甚至连眼睛都没有眨一下。他静静地看着李兆辉,仿佛在等待他情绪的平复。

    “你害怕什么?”程望冷声问道,“是害怕我们知道你每一次杀人背后的真实动机,还是怕被写进卷宗里的不是你自认为的‘无解的恶’,而是一个逃亡失败的失败者?”

    李兆辉缓缓坐下,再次低下头,陷入沉默。

    “你不是疯子。”程望慢慢地说,声音沉稳而有力,“疯子不会掩埋痕迹,也不会伪装逃亡。你清楚自己做了什么。你杀人,是因为你想主宰一切。”

    经过半小时的沉默对峙,李兆辉终于开口说出了第一句话:

    “有些人活着就不该活……你们根本不知道他们对我做了什么。”

    “那孩子呢?”程望追问道。

    “他没做什么。”李兆辉的声音忽然变低,仿佛在回忆一段痛苦的往事,“他只是……看到了我。”

    4月24日,上午10点26分。

    审讯室里,窗帘被拉得严严实实,灯光惨白而干净。摄像头静静地运行着,忠实记录下这场漫长而沉重的对峙。

    李兆辉被押解入室。他戴着黑色手铐,面容比刚被抓捕时清瘦了一圈。剃得干净的头发下,额角那条深长的疤显得格外醒目,仿佛是一根扭曲的命运刻度,诉说着他坎坷而黑暗的人生。

    审讯桌对面,程望与副队长林啸神情严肃地坐定,身后是刑侦技术员刘默,全神贯注地负责同步记录口供。

    “李兆辉,4月17日16:42分,于我市山口村民宅中被当场抓获。案发现场发现被害人两名,初步鉴定死因系钝器击打致颅脑损毁。你对上述指控是否认可?”程望的声音平静而有力,在审讯室里回荡。

    李兆辉沉默不语,眼神游离,似乎在思考着什么。

    程望将厚达三百页的案卷重重地按在桌上,声音低沉而威严:“这是你2001年到现在,26起命案的案卷副本。如果你对哪起不认可,我们可以一条一条复查。时间有的是,你自己说。”

    李兆辉看了程望一眼,嘴角微微牵动了一下,似乎想说什么,但又忍住了。

    “没什么不认可的。”他终于开口说道,声音中带着一丝无奈和疲惫。

    林啸紧接着接话:“你愿意交代作案经过吗?”

    他缓慢地点了点头:“可以。”

    一瞬间,空气中仿佛凝固了一般,所有人都能感觉到那种紧张的气氛。这是他们第一次听到嫌疑人主动要求复盘命案,没有抵抗,没有狡辩,只有一种让人难以捉摸的“配合”。但程望心里清楚,真正的较量,现在才刚刚开始。

    他缓缓翻开第一页案件资料:“从你第一起作案讲起。时间、地点、对象、动机。一个细节都别落下。”

    李兆辉的眼神在档案本上缓缓扫过,像是陷入了回忆之中。他开始缓慢而平静地讲述:

    “2001年8月,在一个小镇的砖瓦厂。姓周的班长,他总是针对我。天天当着全厂人的面骂我,说我偷人家的饭吃,像条狗一样活着。其实我只是太饿了,吃了点别人剩下的饭菜。那晚,我等他下班,手里紧紧握着一根铁棍,悄悄地跟着他。走到宿舍后头那片坟地的时候,四周黑漆漆的,只有雨滴打在地上的声音。我举起铁棍,一下又一下地打在他后脑上,他连一声都没吭,就直接倒在了泥地里。之后,我拿了他兜里的烟和一包饭票,若无其事地回工棚睡觉了。”

    他顿了顿,脸上没有任何表情,仿佛在讲述一件与自己无关的事情。

    林啸忍不住皱着眉头问:“你当时为什么要杀人?就因为他骂你?”

    “我也说不上来。”李兆辉皱了皱眉,眼神中闪过一丝痛苦,“那时候,我已经在厂里受了很久的苦,又饿又冷又累,感觉活不下去了。他天天这样羞辱我,那天我就觉得,不是我要他死,是他把我逼到了绝路。”

    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为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