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深人静,李明衍躺在床上,却毫无睡意。
月光透过窗棂洒在地上,形成斑驳的光影。他翻了个身,脑海中不断回响着李冰的话——朝堂班底、军队支援、内廷耳目、府库金银、保命死士。
这五样,他哪一样都没有。
在百越,他确实有了基础,但那毕竟远在千里之外。要在秦国朝堂立足,需要的是另一套完全不同的资源体系。而现在,他几乎是从零开始。
"不,不是从零开始。"他坐起身,点亮油灯,"我还有仙家门。"
想到这里,他立即起身,铺开纸墨,开始给卢敖写信。
"敖兄亲启:别来无恙。明衍现已至蜀中,诸事顺遂,惟感时局将变,需早做准备"
他的笔走龙蛇,将心中所想一一写下。
首先是人才储备。战争年代,孤儿遍地。这些失去家人的孩子,如果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养,将来都是可用之才。仙家门本就有收养孤儿的传统,现在要加大力度。
"请兄广收战争遗孤,不问出身,但看资质。教之以文武,授之以技艺。此事虽费时日,却是根本"
写到这里,他停顿了一下。这些孩子将来会成为什么?是他的部下?还是仙家门的栋梁?或许都是,或许都不是。但至少,他们能有一个活下去的机会。
接着是情报网络。巴蜀地区地理位置特殊,北接关中,南通百越,东连楚地,西邻氐羌。如果能在这里建立起完善的情报系统,对掌握天下动向大有裨益。
"巴蜀山川险阻,民风淳朴,正可为我仙家门根基之地。请兄择精干弟子,潜移默化,广结善缘"
然后是最关键的一步——联络吕不韦的旧部。
李明衍放下笔,陷入沉思。吕不韦虽然已死,但他经营多年的势力不可能完全消失。特别是那些被贬到房陵的门客,都是当年的精英人才。如果能够将他们收归己用
"房陵之地,有吕相国门客数百人。此辈皆饱学之士,只因主辱而受牵连。兄可派人前往,言明衍有吕相国临终嘱托。若彼辈尚有报国之心,可引为助力"
他特意用了"临终嘱托"这个说法。虽然吕不韦临死前确实见过他,也说过一些期许的话,但具体内容如何,外人无从得知。这就给了他很大的操作空间。
最后,是一个只有他和卢敖知道的秘密。
"另有一事,至关重要。请在咸阳之弟子,寻城西槐树巷第三进老宅,入内后直行至后院,东墙第一到五排青砖下有当年所藏之物,务必全部取回,并遣得力弟子送来"
那是他离开咸阳前藏下的东西——吕不韦留给他的吕览,他想现在用来派上用场。
写完信,天已经微明。李明衍小心地将信封好,准备派人送出。
接下来的七天,他按照李冰的建议,带着阿漓在成都四处走访。
他们去了都江堰,看到这个伟大的工程依然在发挥作用,岷江水被巧妙地分流,灌溉着成都平原的万顷良田。
他们拜访了几位地方乡老,了解蜀地的经济状况。蜀锦、井盐、铁器、茶叶,这些都是蜀地的支柱产业,也是财富的来源。
他们还暗中观察了驻军情况。蜀地虽然偏远,但战略地位重要,秦国在此驻有重兵。如何与这些军方势力打交道,是一门大学问。
更重要的是,他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——蜀地的官员大多是李冰的门生故吏。
"老师在蜀地二十多年,恩泽深厚啊啊。"阿漓感叹道。
李明衍若有所思:"这恐怕就是老师说的'助我一臂之力'的含义。"
七日转瞬即逝。
这一天清晨,李明衍独自来到李冰府上。他特意嘱咐阿漓和其他人不要跟来,因为他隐隐感觉到,今天将会发生什么重要的事情。
刚进府门,他就发现气氛有些不同。府中仆役来往匆忙,似乎在准备什么。
"李君,老郡守在正堂等你。"仆役恭敬地说,但神色中带着一丝郑重。
李明衍整理衣冠,深吸一口气,迈步走向正堂。
推开门的瞬间,他愣住了。
堂中不止李冰一人。
正中主位上,李冰端坐如山。他今天特意换了一身正式的官服,虽然已经致仕,但那股官威依然让人不敢直视。
左侧首位,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,方面大耳,气度沉稳。
张若身旁,是郡守府的长史,一个精明干练的文官,正低头翻阅着什么文书。
右侧则坐着几个县令,都是附近大县的主官。他们的年纪不一,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——目光中带着尊敬和期待。
更让李明衍意外的是,堂中还站着几个武官。他们身着甲胄。
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李明衍身上。
"明衍,过来。"李冰的声音响起,威严中带着慈祥。
李明衍快步上前,先向李冰行礼,然后向其他人拱手:"诸位上官。"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"不必多礼。"李冰左侧的官员率先开口,声音洪亮,"我是现任蜀郡郡守张若,是老郡守的门生。我们都是来见故人之子的。"
故人之子?李明衍心中一动。
李冰缓缓站起,所有人都跟着起身。
"诸位,"老人的声音虽然苍老,却充满力量,"这七日来,老夫已经把该说的都说了。今日请大家来,就是要当面把话说清楚。"
他转向李明衍:"明衍,这些都是老夫在蜀地的门生故吏。有文有武,有内有外。他们追随老夫多年,情同手足。"
"而老夫时日无多,总要有个交代。"
堂中的气氛突然变得凝重起来。
张若第一个站出来,对着李明衍深深一揖:"明衍公子,张若自追随老师以来,深受教诲之恩。老师说公子是他的衣钵传人,那您就是我们的少主。从今以后,但有差遣,张若必当竭力!"
长史也上前行礼:"下官愿追随公子,赴汤蹈火,在所不辞!"
接着是那些县令,一个接一个地表态。他们的话语虽然各不相同,但意思都很明确——愿意认李明衍为主。
最后是那几个武官。为首的是一个虎背熊腰的大汉,声如洪钟:"般官统领蜀地三千治安兵。老郡守有命,这些兄弟以后就听公子调遣!"
李明衍站在那里,一时间竟不知该说什么。
他终于明白了。
李冰不是简单地介绍一些人脉给他,而是要把自己二十多年来在蜀地经营的整个体系,完完整整地交到他手上。
这不仅是人脉,更是一个成熟的政治集团。有地方行政官员提供政策支持,有军队将领提供武力保障,有县令控制基层,有长史协调各方
这就是李冰说的"朝堂班底"!
喜欢川流不逝:我在古代修水利请大家收藏:()川流不逝:我在古代修水利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