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氏隐隐觉得有些委屈,她由内到外,尤其是胸口和肚子都快痛死了。
但她还是逞强笑了一下说,“娘有点疼,要是药太贵了,就少吃两幅好了。剩下银钱,都留给你们。我儿的冬衣,还没做呢。”
“娘,你知道就好,我和大哥还缺好多东西。
这回就是被白眼狼的婆娘给算计了,她跟赔钱货合伙坑咱家的钱。”
卫家胜放下心来,扑在杨氏身上撒娇。
杨氏疼啊,但是又不想推开儿子,咬牙忍痛也不跟卫家胜说一个不字。
当夜卫兰兰熬出第二碗药,也没敢跟杨氏说话,放在她床边后就转身跑了。
“死丫头,连老娘都不伺候了!
我看是日子过得太舒坦,欠收拾。”
杨氏端起药碗来,骂骂咧咧地满嘴脏话。
卫志江不耐烦地背过身去,自己睡自己的。
第二天是李文清回门的日子,卫知白起了个大早,又打了几只野物。
有兔子有鸡,每样两只。
李文清后知后觉,卫知白的衣服还没来得及做。
就这样回去,未免寒酸了些。
幸好有交易商城,她特意选了一套靛蓝色的棉麻长袍,和细棉布的中衣。
卫知白虽然常年在外行走,但多是深山老林,晒不着什么太阳。
因此肤色还算是偏白的,蓝色衬的他气色好。
“你要不要穿这一身?”
李文清把衣服摆在床头,叫卫知白换了。
卫知白不疑有他,傻呵呵的还挺高兴。
人靠衣装,穿了长袍的卫知白,身姿更显英气挺拔。
他五官更是宛如皎皎清月,俊俏无双。
只是穿了这一身好衣裳,再去拿兔子和鸡,免不了多了几分拘谨和小心。
卫知白悄悄把拎东西的手,抻的更远了一点。
这是娘子给他的第一身衣服,还要跟着她出去见人,千万不能脏了。
看着他紧张的样子,李文清暗笑。
初见时以为是朵高岭之花,等盘到手上了,才知道是个傻大个而已。
不要过分可爱了啊。
“娘子,咱们走吧。”卫知白脸上已经恢复了一片清明之色,唯独眼中带着些许的期待。
虽然不用见岳父岳母,和娘子家的亲戚,但还是好紧张怎么回事。
去周家本来就没两步路,纪老太还是很讲规矩地让袁应泰来李文清了。
袁应泰年纪小,话也不多。
虽然认识了挺长时间,但从来没有过多的聊过天。
此时他着装得体,开眉展眼地站在卫家门口。
倒还真让李文清感觉,像是家中小弟来了的样子。
袁应泰笑起来有点憨,“奶说不能让你一个人回去,按习惯得有兄弟来接。我就来了,这个是也是奶准备的。”
李文清含着笑,对他说:“多谢你啦。”
卫知白则是接过袁应泰拿来的点心,普通的麻绳油纸包。
两个男人都是话少的,又不熟识。
袁应泰勉强叫了声姐夫,卫知白冷着脸点点头就算是应了。
这两人拘谨的很,李文清走在两人中间不免觉得有点尴尬,不自觉的加快了步伐。
周家院子门上,果然还挂着红灯笼。
院子里还摆着四套桌椅,预备着下午招待宾客用。
姜萍则一直在等,眼瞅着李文清进门的。
“清清,你怎么样啊?”姜萍心切,抓着她手臂就进了偏房。
纪老太和王老太也坐在里头等她,两个老太太见她满面春风的,哪能不知道她这三日过得极好。
王老太更是眼光毒辣,她上下瞅着李文清的身段,“嫁了人也是让人伺候,舒坦吧?”
每天都是高床软枕,当然舒坦。
只是奇葩亲戚太喜欢出幺蛾子,有点闹心。
李文清叹了口气,“大伯母病了。”
都是一个村子的人,哪有不知道的道理,只是为了人口舌,不方便去看热闹而已。
王老太来了兴趣,“咋样?听说差点一口气上不来。”
事实没那么夸张,但也差不多了。
现在医疗条件简陋,大家对病危的认知与李文清有些出入。
李文清点点头,面露无奈,但并无忧愁之色。
姜萍和纪老太认识她时间长,看出她这是根本毫不在意,甚至还有点厌烦的意思,也就不再多提。
卫知白规矩的送了回礼,跟两位长辈问了好之后,就乖乖的坐在主屋等。
袁应立和袁应泰得了纪老太的吩咐,今日当个作陪。
袁应立口才不错,也不怯场,努力的调动着气氛。
卫知白也很给面子,有问必答,偶尔还能你来我往的说个来回。
说起最近的民生局势,二人才仿佛是打开了话匣子,言语多了起来。
谈到想法共通之处,还隐隐有些激动。
“以卫小哥的见识和魄力,不应该埋没在这。”袁应立赞叹。
“谈不上什么见识,只是多想了些自己能做的事。”卫知白神情淡然,仿佛刚才的想法都不足以令他激动。
“诶,你们聊什么呢?”姜萍端着一盘果子进来,见自家夫君这么高兴,不禁有些好奇。
自从家里受灾民和兵乱的波及后,许久不见袁应立这么轻松的表情了。
“卫小哥很不错,对现在的局势看法通透有见地。”
姜萍哪里懂什么大局势,只说你们聊得高兴就行,再一会准备开饭了。
李文清也在门口听见了,没想到像袁应立和卫知白这样的底层普通人,也很关心朝廷局势。
甚至二人的交谈中,还有不少对时政和国策的看法。
一个是行商卖货的,自然从商贾的角度看,也多是民生实事。
另一个则是偏远猎户,却看得更宏观,更长远。
甚至对邦交和战争都有着独到的见解,颇有大局观。
卫知白是有理想的,他心里想的是整个国家的百姓。
姜萍和李文清今日都得了厨房的特许通行,此时两个人正在合作烧火。
“还是读书有用,卫郎君说的事听着就比我家夫君说的重要。咱们不读书,就想不长远。”姜萍往灶里添了一把干树枝,若有所思地摇摇头。
李文清则在一旁给她扇扇子,驱赶烟雾,“读书是很重要,可以明理启智。
但袁大哥说的也很重要,百姓的生活不过是在一饭一粥上。
能让百姓过得好,是一个国家最强大的体现。”
姜萍转头惊叹着说:“清清你说得更好,我以后要是生女儿,一定要想法子也让她去读书。读多多的书,像你一样能想到我想不到的东西!”
灶火劈啪作响,灶前的女子神采奕奕。
李文清好像也突然有了自己理想,这个朝代,似乎还没有收女学生的学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