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正文 第二十八章 少康醉
    第二天天一亮,梁泽起床第一件事就是跑去厨房看组装好的那套蒸馏装备。

    打开门,看到东西安安稳稳的在那里,没有出现任何问题,梁泽的心放回了肚子里。

    其实也是关心则乱,他们这个破院子,不说家徒四壁吧,也是一穷二白。一般的毛贼对这边都是不屑一顾,老鼠来了都偷不走几颗花生米。所以,哪里会出什么问题呢。

    不过如果这次酿出的酒打出了名气,以后就要注意保密的问题。梁泽的这套设备说起来也没什么技术含量,不过是想法比较新颖,要是让其他酿酒的工匠看到,很容易就能复制出来。

    而大章也没有什么专利技术这一类的概念,更不用提保护知识产权了。

    要是以后不小心被别人窃取了,只能自己去一边找个地方哭吧。

    梁泽对于这一现象感到深恶痛绝,这是阻碍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。如果自己辛辛苦苦搞得创新,别人不用付出一点代价就轻松复制了过去,长此以往,谁还有动力去搞创新啊。

    但是现在梁泽人微言轻,没有能力改变这一现象。目前所能做的,还是先管理好自己这边的一亩三分地吧。

    忙碌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。

    梁泽三人看着酒蒸汽在天锅上冷却成的水滴,顺着竹管缓缓地留到了预备着的木桶中,一股酒气也散发开来。

    这个方法可行,几人的心情也终于放松了下来。

    李应拿着勺子,盛起了一点新鲜出炉的酒液,放进嘴里品尝了一下,立马“嘶嘶”地大口吸气,惊呼道:“这酒可真辣,我没喝过这么辣的酒。西域的琥珀光、还有神都最受欢迎的三里香,都远远不能和它比。”

    西域的琥珀光是葡萄酒,因颜色醇厚透亮如琥珀而得名;三里香是北地出产的黄酒,顾名思义就是酒香能传播三里地那么远(夸张的说法,在神都很受欢迎。这两个酒都算是目前大章的驰名商标,当然只论品质梁泽这个蒸馏酒和人家差的不是一星半点,不过因为是首先搞出的高度酒,算是一个新赛道,肯定能得到喜欢烈酒的人支持。

    对于李应有这样的反应,梁泽没感觉有什么意外。十几度的黄酒,其实也就是度数更加高一些的啤酒,至于一般的葡萄酒,与其说是酒,不如说是酸梅汁。

    作为见惯了高度白酒的现代人,梁泽自然是看不上这刚弄出来的头酒。在整个出酒的过程之中,最前头的这一点头酒杂醇含量比较多,需要去掉。然后接的算是头曲。这个流程中出的酒度数大致是呈从低到高再到低的变化趋势。

    因此,梁泽也按照时段,用三个桶来接酒,区分酒的质量。头曲杂质含量相对较多,中间接的酒是最精华的部分,而最后接的酒则是度数偏低。

    李应看到梁泽把酒头直接倒掉,直呼浪费。梁泽也没办法三两句话给他讲清楚这其中的原理,就找了个借口说是自己家乡酿酒的风俗,先糊弄了过去。

    蒸馏出来还不算完工,之后还需要经过一道工序加工。刚蒸馏出的酒有点浑浊,颜色也发黄,需要静置沉淀之后再用细布过滤。这道工序相对轻松一些,就交给叶若若来负责了。

    有了这第一次的成功经验,后边的事情就容易了很多。

    接下里几天,几人都在忙活这件事。经过努力,买来的原料消耗了大半,成功制取了一百多斤的蒸馏酒,其中头曲和尾酒各有差不多四十斤,最精华的部分只有二十多斤。

    酒已经制取了出来。接下来就是如何把它卖出去了。

    这第一步,便是要先取一个好听的名字。

    梁泽心中那点恶趣味发作,提议给这酒起名字叫做茅五泸,把这些名酒给一网打尽。

    当然,这个名字的含义李应和叶若若是领会不到的。他们觉得这名字不伦不类的,一点也不好听,直接就给否了。

    李应建议说:“美酒当然要配一个好名字,咱们这酒的酒香比三里香可浓郁多了,干脆直接叫做五里香吧。”

    你这怎么还搞起来碰瓷营销了呢?不如叫七里香算了。

    叶若若也是苦思冥想,好大会儿想出个名字:“这酒清澈透亮,犹如君子美玉,叫做玉液酒怎么样?”

    玉液酒,怎么这么熟悉呢。难道要卖到一百八一杯。

    两人起的名字,也都没有通过。不过李应的话倒是提醒了梁泽,美酒要有美名。

    这个时代通过什么途径扬名最快?当然是掌握舆论权的儒家进行宣扬了。

    梁泽稍一思考,心中有了注意,说道:“这酒就叫做少康醉吧。”

    李应一听就理解了这名字中的含义,赞同道:“阿泽这个提议很好。酒祖少康来了都要喝醉,符合这酒浓烈的特点,化用典故,朗朗上口。”叶若若文化功底也不错,自然也能领会,少康就是杜康的别名,她也觉得这个名字不错。

    两人都认为这个名字很好,梁泽又接着说道:“我还想到了一首诗,正好合适拿来宣传咱们酿出的酒。”

    李应说道:“什么诗?阿泽你快念来看看。”

    “江山青帘映白沙,垆头美酒玉无暇。少康当年曾醉此,桃花落尽不思家。”

    李应两人听完之后,都鼓起了掌。和梁泽之前的作品比起来,这首诗只能算做普普通通,不过难能可贵的是把酒的名字给融入进去,有利于扩大少康醉的名气。

    好歹梁泽曾经在21世纪的世界也经历过各种营销手段的轰炸,时间长了耳濡目染,也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手段。

    卖酒,卖的不单单是酒,是品味,是情怀,更是面子。

    自己就可以根据这一点下手,对消费者搞“价格歧视”。目前处于起步阶段,也没有条件搞得很复杂。

    就按照最基本的三种基酒,搞三个档次。质量最差的尾酒,列为第三等,可以卖一两银子一斤,面向大众消费者;次一等的头曲酒,可以列为第二等,卖二两银子一斤;最后中间的精华部分,列为第一等,卖他五两银子。

    当然,这三个等级的酒,也不是仅仅就靠酒的质量来区分。要从他们的外包装上就进行分档,用一斤容量的小酒瓶把酒分装好,一等酒用瓷瓶,二等酒用陶瓶,三等酒就用最简陋的瓦罐。总而言之,一等酒拿到手里就是有面子,物有所值。

    不仅如此,还要采取限购的手段。这酒不能是你想买多少就买多少,限量发售,每个人限购一斤。这样才能营造出一种供不应求的场景,消费者的心理都是有些从众的,下意识认为限量购买就是好东西。

    这一套组合拳下来,也给大章这些人上上强度。

    李应和叶若若听着梁泽的这些话,嘴张开成了o型,“阿泽,你可真是,呃,足智多谋。”“想不到梁公子你还是一个经商天才呢。”

    于是乎,少康酒初步的销售计划就这样制定出来了。

    梁泽又去买了装酒的瓶子,三人合力把酿好的酒分装了出来。

    第二天,梁泽和李应推着小堆车,去到了西市开始卖酒。

    俗语说:酒香不怕巷子深。但是就目前两人遇到的情况来看,这句话并不正确,没有什么人来光顾生意。其实出现这种现象也不奇怪,都是买酒为啥不买那些知名的酒或者是那些老店的产品,质量还相对有保障,况且梁泽二人的酒卖的也不便宜。

    梁泽见此情况,好在心中早有了预料,叹息了一声,看来还是要做广告啊。

    他从车底下抽出来一张折叠的大纸,上面写着梁泽昨天写的诗《咏酒》。这张纸是梁泽特意去书店里买的,比一般的草纸质量好很多,可以挂起来,充当广告海报。

    他又花了一百文钱,雇佣了几个孩童,让他们去附近的街道上给自己吆喝。

    吆喝的内容梁泽也都已经设计好了,很简单直白:

    “最新出产的北地名酒少康醉到货了,限量发售,售完即止。”

    “全大章最烈的酒,少康醉。”

    “人逢喜事爱喝酒,喝酒就喝少康醉。”

    几个孩童在街道上跑来跑去,还在那里不停地吆喝,吆喝的话也很新奇,很难不引起别人的注意。

    很快,少康醉就引起了路人的兴趣。

    这时候,梁泽又拿出了另一个广告杀手锏:免费品尝。

    他提前拿出了自己预先制作的木质小酒盅。这个时代没有这样的小酒盅,毕竟酒的度数低,人们喝酒都是用专用的酒器成杯喝,甚至某些酒量大的爱酒之人直接抱着酒缸就开始喝。

    古人喝酒之所以有像李白那样号称千杯不倒的,主要是因为喝的都是原酿的低度酒,要是给他们弄来几斤二锅头或者老白干,直接就能放挺他们。

    一个老酒鬼来到了梁泽卖酒的摊子前面:“小子,那些小孩子是在给你吆喝呀,听他们的话,你这酒似乎很不一般。”
为您推荐